close

一、   仙公廟or指南宮:一般老一輩在地人習慣稱為仙公廟,但目前已較少人知道仙公廟的名字,多以指南宮統稱;就我個人定義,純陽寶殿在西元1992年以前,未大肆現代化整修(或說「破壞」)前的古樸模樣就是仙公廟,而現在有些荒腔走板、到處增違建、又略顯庸俗化的樣貌,就以指南宮統稱。

二、       故事開頭:整個仙公廟/指南宮與指南山麓的故事,可以從道南橋下的渡船口講起。<時間夠的話從那裡走起印象更深刻>

三、       來去仙公廟:當然要談談於1921年營運的萬新鐵路,從萬華--水源頭(公舘)--馬場町--景美,接駁台車--沿景美溪--道南渡船口,渡船—坐轎or徒步—上山步道口。

四、       千階山道

  1. 一路漫走1200階梯到仙公廟。<階數因歷次整修而有變化,目前為1346階> 
  2. 牌樓、終南亭、龍嗥亭、七星亭、千階台、福德祠、指南宮。

五、       仙公廟的主軸:後靠山—純陽寶殿主殿—廟埕—弧形階梯—七星池(引自北斗星杓下)—土地公廟

六、       指南宮簡介:位木柵猴山坑上,海拔285公尺,創建於1890年(清光緒十六年),由淡水知縣自山西永樂宮分靈來台,並由文山堡當地士伸捐地興建,由茅草造漸次發展,目前全區數十公頃,共有純陽寶殿、凌霄寶殿、大雄寶殿、大成寶殿及地藏王寶殿五大殿宇。

七、       指南宮整體配置:凌霄寶殿、純陽寶殿、大雄寶殿。

八、       指南宮廟宇建築群:以純陽寶殿/仙公廟為核心,但貓覽指南宮站完成後,前後翻轉,大多遊客只到凌霄寶殿;而大雄寶殿不在前後、新舊動線上,走到的人相對較少。

九、       建築特色:純陽寶殿即主殿,其前身仙公廟也是最早的指南宮。

仙公廟1890年初建,日治1921年為本土大木匠師/今日建築師陳應彬後期代表作品,再1997年大修完成及改變成今貌。

凌霄寶殿1966年落成,為早期曾為台灣寺廟最高建築H285m,為近代中式RC造建築;

大雄寶殿(一直未完成)同樣為近代中式RC造建築,但加頂如佛頭的圓頂而已,談不上風格。

(台灣廟宇雕刻用石:泉州白石/白花崗石、青斗石/玄武岩/暗綠、觀音石/安山岩/黑)

十、       纜車鐵道/兒時特別經驗:接近大雄寶殿處的,以前主要作為物資運輸用,自公路開通後已不用閒置很久,但小時候和同學經常從這處超過60度角的陡坡上下,很刺激。

十一、指南山麓上的古道/步道:鞍部、草湳步道、猴山岳步道、二格山步道、比架山步道、貓空步道、銀河洞越嶺步道、挑茶古道、指南宮親山步道、樟山寺步道、

十二、名稱由來:

  1. 仙公廟:主祀八仙之呂仙公/呂洞賓而得名;
  2. 指南宮

巴陵留詩/呂洞賓

傳說呂真人行巴陵市,太守怒其不避,使案吏具其罪,真人答之:

暫別蓬萊海上游,偶逢太守問根由。

身居北斗星杓下,劍掛南宮月角頭。 <拱北殿 指南宮>

道我醉來真個醉,不知愁是怎生愁。

相逢何事不相認,卻駕白雲歸去休。

  1. 道南橋:道南橋初建於日治時代(1935),由木柵指南宮自費興建,以方便信眾渡越景美溪上山進香。橋名「道南」,有「道往南宮」(即指南宮)之意。原道南橋已改建為新橋,但仍保留舊橋名。
  2. 指南山:標高H 272m(北市都市計劃處四等三角點105號),因指南宮所在位置而得名,一般文章也慣用指南山麓來描繪政大與指南宮;
  3. 猴山岳:標高H 554m,為指南宮或指南山麓真正的靠山。
  4. 木柵:原為平緩小山坡,設木製柵欄,防番人侵襲。
  5. 文山:清代因本區山型如拳,定名為拳山堡;後因名稱不雅,1894年取「文山秀氣」之意改稱為文山堡,日治再改為文山郡;文山有文采如山之豐富。
  6. 文山郡:日治轄區含今日新北市新店區、深坑區、石碇區、坪林區、烏來區及臺北市文山區等地,範圍遼闊。

十三、其他補充:

  1. 呂洞賓唐代人,29歲中進士,其前三代均為官閥之家。
  2. 「純陽」含義的現代解釋:陰陽能量的共同作用形成了創造的基本構架。其中陰傾向於連結和追求整體,而陽製造分離和個體化。生命中有著一種本然的個體感,與孤獨無關,是一個獨特的個人。真正接納了這種個體性,才能成為有力量、有創造性的人,才能把能量與任何人、任何事物分享。真正明白個體與整體是合一,即純陽真人。(陰 整體與包容vs陽 個體與凸顯)
  3. 巴陵/巴陵留詩:大陸湖南省岳陽市,古代曾稱為岳州,有著名的中國江南四大名樓之一的岳陽樓。(vs桃園北橫「巴陵」/Balong,源自台灣原住民族泰雅語,為巨木之意,日治諧音稱為「巴壟」,國府時代改名為現在的大陸地名。)
  4. 黃鶴樓:位於湖北武漢,中國著名的江南四大名樓之一,傳說中呂洞賓得道飛昇成仙的地方。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劉憲宗建築師 的頭像
    劉憲宗建築師

    劉憲宗建築師的台灣人文生態走讀

    劉憲宗建築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