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阿朗壹」是台東縣達仁鄉排灣族安朔部落的舊地名,曾幾何時被有創意的人借用為古道的地名,再因為省道台26線的開發,才在文化遺蹟保留與環境保護訴求的兩大重要呼籲下,推升了今日「阿朗壹古道」的高知名度!但即使如此,一般慕名與嚮往「阿朗壹古道」、甚至於已經走過阿朗壹古道的朋友們,對阿朗壹的印象仍多停留在原始、海岸、海風、礫石灘、陡峭觀音鼻上下坡、以及觀音鼻上遠眺的台灣美麗曲折海岸線,徒留下滿滿的海灘印記!

 

但,再美麗、再具震撼性的風景印象,還是很快會隨著時光消逝!除非,能夠有多一些文史的連結,能賦予古道更多的生命力,讓空間場景融入更多歷史脈動,對阿朗壹古道的認識才能更為真切與深入。

 

今日的阿朗壹古道,從屏東牡丹旭海部落到台東達仁南田部落的這一段濱海步道,大部分位在屏東牡丹鄉、少部分在台東達仁鄉,是古代「琅嶠卑南道」的一小段,從屏東恆春(舊稱琅嶠)連結恆春半島西岸、東岸、再往北到達今日台東市區(舊稱卑南),古道主線長達240公里,是舊時恆春西部平埔族人、漢人、斯卡羅族、外來統治者(如荷蘭人、英國人),與后山台東卑南族人、阿美族人、以及排灣族人連絡與交流的孔道,角色上就像後起之秀的台灣北部「淡蘭古道」,連絡台北與宜蘭兩地一樣;故所謂的「琅嶠卑南道」,同樣是一系列的古道,由南到北包含今日的省道台26線/恆春半島濱海公路、恆春經滿州到港仔的200縣道、車城經牡丹到旭海的199與199甲縣道。

 

「阿朗壹古道」既然是「琅嶠卑南道」系列的必經之路,可想知其在古時候的交通重要性!而一大部分「琅嶠卑南道」就位在今日的屏東牡丹鄉,在1871~1874年間發生了改變台灣近代歷史的「牡丹社事件」,成了台灣歷史與地理的重要印記;所以,在安排阿朗壹古道走讀的行程中,應該要納入牡丹社事件的故事,才能讓這一趟台灣最遠部落的阿朗壹古道行,融入更多台灣獨特人文與生態之美。牡丹社事件不僅僅是排灣族人的故事,她牽動到1854才門戶開放、結束長達215年(西元1639~1854)江戶幕府鎖國的日本、與中國之間的國力翻轉,更牽動著台灣近代的改變,已經是最重要的台灣故事之一;故,身處台灣的我們,不可不瞭解!

 

牡丹社事件的幾處主要地點,依序分別在1871琉球蕃人船難被迫上岸八瑤灣/九棚沙漠、引發事端的高士佛部落、一路追殺琉球蕃的199縣道,以及3年後日軍出兵台灣登陸的四重溪口、日軍與牡丹社族人交鋒激戰的石門古戰場等,除了具有文史意義外,這些地方直到今日,除了自然景觀優美外,也都少有人為開發與破壞,值得安排走讀。

 

因為參加荒野保護協會花東生態體驗活動兩趟/一趟徒步海灘+一趟單車旭海、台灣路竹會的偏鄉部落義診田調活動兩趟/一趟東部蘇花公路來+一趟西部高速公路到、以及私下開車帶家人探尋省道台26線秘境一趟,短短四年間,自己來到台灣這處較之於國境之南更偏遠的地方高達五次,也搜尋閱讀不少關於牡丹社事件的故事,原因無他,正因為自己發現西元1874年的這場事件,澈底影響了台灣的後續發展,所以非常有必要來用心瞭解與關心!

 

匯集了前五次深度「探路」的經驗,自己一直就有這套「阿朗壹與牡丹社台灣故事」的人文生態走讀藍本,希望呈現出台灣獨特人文與生態,讓更多身居台灣島上的人們,更加認識自己的這塊土地!自己也相信,透過這樣的「阿朗壹」行程安排,是最具深度、最富質感、最有美麗、也最多感動的走讀行程。

 

感謝這次社大有這樣的機會,讓自己將這個蘊釀許久的想法付諸實行;當然,相信這次參與阿朗壹活動的所有同學們都是最幸運的、也將是所有參與過阿朗壹古道活動中收穫最豐富的一團;同時也提供、及鼓勵其他正在安排阿朗壹行程的朋友們參考。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劉憲宗建築師 的頭像
    劉憲宗建築師

    劉憲宗建築師的台灣人文生態走讀

    劉憲宗建築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