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台灣原住民部落 (36)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阿朗壹」是台東縣達仁鄉排灣族安朔部落的舊地名,曾幾何時被有創意的人借用為古道的地名,再因為省道台26線的開發,才在文化遺蹟保留與環境保護訴求的兩大重要呼籲下,推升了今日「阿朗壹古道」的高知名度!但即使如此,一般慕名與嚮往「阿朗壹古道」、甚至於已經走過阿朗壹古道的朋友們,對阿朗壹的印象仍多停留在原始、海岸、海風、礫石灘、陡峭觀音鼻上下坡、以及觀音鼻上遠眺的台灣美麗曲折海岸線,徒留下滿滿的海灘印記!

 

文章標籤

劉憲宗建築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部落 vs 社區或聚落:

原住民自治時代稱為部落tribe,如同一個國家,具有主權、領土與人民,而部落頭目等同元首,享有絕對的權利;社區community則單純指現代社會以居住為目的都市空間類型;聚落settlement更是農業時代,簇群共同生活的領域,外圍則是賴以為生的耕作農牧土地。

文章標籤

劉憲宗建築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一、   馬太鞍部落:

 

文章標籤

劉憲宗建築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瘋櫻花、櫻花賞,近幾年似乎成了全民運動!…但大可無須刻意追逐,隨緣就好、盡是美。


文章標籤

劉憲宗建築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913年花蓮酒廠,前身由宜蘭振拓株式會社於花蓮港廳花蓮港街,租地1520坪所成立的花蓮港工場,以製造紅酒、米酒為主,直到1922年台灣實施酒類專賣,改由台灣總督府接管,國府時代再更名為台灣省菸酒公賣局花蓮酒廠。
1944年,二次大戰末期,盟軍大肆空襲台灣本島,有三分之二遭受嚴重損害,國府接收復建後依舊維持其釀酒功能,直到1988年結束舊廠業務、將廠房遷至美崙新廠;
舊酒廠土地閒置十多年後,由文建會在2012-2015年之間重新整理、規劃為花蓮創意文化園區,為所屬五大文化創意產業園區之一,全區四公頃涵蓋26棟老廠房與倉庫,園區空間包括展覽、演出、餐飲、特色產品等各項人文藝術。...近年來台灣各縣市出現各類文創園區,顯現政府重視文化創意,但硬體背後的軟體孵化與經營才是另一項重大考驗的開始!


文章標籤

劉憲宗建築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水璉 Ciwidian為此地多蛭之意,位於花蓮壽豐鄉東南方、海岸山脈的東側海岸、四周被山包圍成的小盆地;以薩奇萊雅族與阿美族人為主,約在日治時期建立,最早是由薄薄社人遷入,之後為加禮宛事件後的撒奇萊雅族、七腳川事件後的阿美族七腳川系,為躲避災難及因應更地不足而遷入。由於距花連市區不遠,人口嚴重外流與萎縮,由教堂數量與規模,明顯看出水璉部落已沒落。


文章標籤

劉憲宗建築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磯崎部落大部分是由加禮宛事件後遷來的撒奇萊雅人所形成,但Kalisousouan地名由阿美族太巴塱社的人先稱呼,因為背山面海的地形像椅子一樣,後來的撒奇萊雅人諧音為 Kaluluwan,再於1937年日本人改稱磯崎沿用至今。由於當地依山傍海的地理環境,族人乘塑膠筏出海捕魚、海邊採集海膽、海螺,故每年3月都會舉辦海祭;同時,也有不少獵人在海岸山脈獵山豬、山羌、飛鼠及果子狸,部落同時還特別加祭山神,並在祭儀結束的中午時於出海口一同聚餐。同樣,人口外流嚴重;磯崎部落內擁有美麗的海水浴場,近年來被圈選為BOT用地,但擔心傳統文化被破壞,環保與在地文史團體正持續抗爭中。


文章標籤

劉憲宗建築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名稱應該源於對照花蓮市區加禮宛舊社。新社位在太平洋岸邊的海階平台,擁有美麗的海岸緩坡梯田,居民大都是阿美族和噶瑪蘭族,是目前保存最多噶瑪蘭語言及文化的部落。
噶瑪蘭族是最晚漢化的平埔族,於2002年底正式認定為原住民族第11族,有自己的族語,起源自宜蘭;但自1776年漢人開始強勢進入蘭陽平原開墾起,被迫一路南遷至花蓮、再到台東。
可以感覺到新社部落已沒落,但近年藉由梯田之美、及水稻收割後的稻穗裝置藝術,在台11線上打響名號,7-8月間成為花東海岸公路上,一處暑期間美麗稻草人的動人景點


文章標籤

劉憲宗建築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kiwit(奇美)是一種強韌的台灣源生種蕨類植物---海金沙;位在花東海岸山脈裡、秀姑巒溪谷左案上的奇美部落是秀姑巒阿美群(阿美族分為五群)最古老的部落之一,也是阿美族文化的發源地---據說是阿美族祖先漂抵台灣東部最早建立的據點;


部落長期來交通不便,接受現代化與漢化相對最晚,處於傳統封閉的狀態下,相當完整地保存了許多阿美族的傳統文化智慧與年齡階級組織,奇美豐年祭的樂舞更是馳名海內外,在阿美族各部落間,奇美部落最具傳統指標性意義;
一直到1986年部落聯外的瑞港公路---花蓮瑞穗~港口開通,部落才開始和外界頻繁接觸,尤其近年來的秀姑巒溪泛舟開啟了部落新興的觀光事業,但每年也只有7-8兩個月,很難冀望帶動部落的深度旅遊;距離太遠、交通不便、配套行程不足、讓部落特有的阿美族文化產業難有伸展的機會;
尤其,秀姑巒溪3~4hrs的泛舟行程裡,奇美部落僅是中途休息站,一般泛舟遊客僅在岸邊用便當與稍作休息停留,並不會上到部落內部來,因此對奇美部落並無記憶或印像。此行,原本對奇美部落深寄厚望,但,並未見到部落應有的獨特人文與生態特色,有些失望。

文章標籤

劉憲宗建築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La'e'no/拉額諾位在豐濱鄉南端,相傳最早遷來的阿美族是Ci'poran氏族,由綠島渡海到臺東登陸,最後抵達了秀姑巒溪口的河海交會處,建立了Ci'poran社,加上後來遷住的其他阿美氏族,形成當時的大部落。


秀姑巒溪為花東第一大河流,而秀姑巒其實是阿美族語Ci'poran(奚卜蘭)的諧音,意為阿美族人在河口處再生的意思;救國團年代花東健行終點站的長虹橋,就位於部落內,這裡也是每年夏天秀姑巒溪泛舟活動的終點站。此外,溪口中央有奚卜蘭島,扼住出海口的關鍵位置;有趣的是Ci'poran,從部落名、到溪名、山名、島名、再到當地遊客服務中心名,多麼優雅的阿美族名字在花東中段地區被廣泛使用著。

文章標籤

劉憲宗建築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原名Dafdaf(納納),現稱為Cawi(查威)意指山坳裡的平地,另外秀姑巒溪出海口處的溪卜蘭島,也是靜浦另一座部落遺跡。早年納納社靜浦國小附近為1878年清末大港口事件的發生地,該事件後造成原為阿美族發源地之一的秀姑巒溪口兩岸Cepo大部落系統瓦解,一直到日治才慢慢回流。


溪口南岸的靜浦部落,自稱為太陽部落,近年來結合花東海岸風景管理處資源,設立遊客服務中心、經營部落驛站空間、整合展售部落文創手工藝品、以及傳統部落工作假期、部落彩繪活動等一連串的社區整體營造活動,成功將部落年輕人拉回來,讓靜浦部落聲名大噪,尤其還成功終止了花蓮縣政府2012年山海劇場在靜浦部落出海口的興建案。
靜浦部落要用自己的方式發展地方,找回先人傳承給子孫的智慧與記憶,並闢出一條讓年輕人回到故鄉的道路;其中,獨特的工作假期除了部落體驗外,還邀請參加者一起彩繪部落外觀,用大量的橘色彩繪部落,連教堂也染成橘色。此外,部落青年將閒置的派出所重新整理為部落工房和藝文中心,成了部落的大門與櫥窗,及與觀光客交流的場所,其正前方的秀姑巒溪河海水域,也幾乎成了靜浦部落所獨享。

文章標籤

劉憲宗建築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位於台東長濱海岸線上最北端的部落,花蓮豐濱靜浦部落南下不遠處,部落最有名的地標當屬台11線75K處基督教長老教會的船形教堂,外牆以RC型塑船形,矗立在太平洋水岸上,非常搶眼!也同時把緊鄰一旁、而區位更佳的天主教堂給比了下去。…建築外表造型設計,對地區的地標與部落意象的提升,具有相當大的功能。


文章標籤

劉憲宗建築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Kinaloka(光榮)阿美族語為青苔之意,就在省道台30線玉長公路太平洋岸的終點;該部落大約成立於一百多年前,起初位在現址稍北山邊,日本人稱為獎學田;後因日人將之列為水稻耕區,原部落被迫下遷,大部分移居到現址,小部分則南移到成功的白桑安,再遷到更方便的台11線海岸公路旁;勤那鹿角部落在玉長公路通車後,工作與居住環境更佳,為台11線上發展穩定的部落。


文章標籤

劉憲宗建築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Folalacay(呼拉拉在)阿美族語多白石灰之地,地形是一座三面為礁石環抱的海灣,宛如紅蟳的雙螯環護,清代稱為「蟳管澳」,後雅稱「成廣澳」,為東部唯一可以行駛戎克船的天然港口,也是清代八通關古道出海的港澳。


小港部落具有非常多重的人文歷史,首先是約1871年清代開發台東的登陸點,1889年設有官方機構,以及官廟---天后宮;石雨傘風景區休息區停車場的1875年東台灣設教碑、與1894年溫家在目前成廣澳史蹟廣場處所設立的東海岸第一家商號遺跡;再到日據時期 1901年在稍北方建立新港,以區別原有之舊港/小港,並改為臺東廳廣澳支廳與新港支廳;1937年小港改名稱為小湊,有當地日本人的小湊小學(1904年設校/今忠孝國小為花東地區第一所小學)與日本神社(今派出所位置)等;國府時代新港改名為成功,以區別於嘉義新港、同時紀念鄭成功。
對海岸阿美族人來說,小港部落同時相對於秀姑巒溪口的大港口部落;再就原住民以外的外來文化而言,小港地區稱得上是花東人文發展脈動的最重要基地;可惜二戰時,因街上成排日式建築與房舍而成為美軍轟戰的目標,大部分歷史文物與設施全毀。

文章標籤

劉憲宗建築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也稱成廣澳天后宮,創立於1874年,是台灣後山歷史最久的媽祖廟,由當時新任通事自鹿港攜天后宮分靈伴隨,走八通關古道到璞石閣安通、再走安通越嶺古道翻過海岸山脈,往南到達成廣澳履新;可惜於1949年發生大火,原茅草屋全數燒毀,次年信徒集資修建成水泥廟宇,屋頂、樑柱與斗拱全數混擬土取代,另因為樑上彩繪請不到西部匠師,改就近雇用當地原住民工匠操刀彩繪,立下部落族人參與漢人廟宇建築的記錄。


文章標籤

劉憲宗建築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pissilian(比西里岸)意為放羊的地方,漢人取諧音稱為白守蓮。近年來社區整體營造有成,除了打大鼓表演遠近知名外,部落以羊為主題的裝置藝術,以一隻主題大羊、以及一群小羊,以部落青年集會所為中心,延伸布置到海岸堤防上,成功地攔截住不少來往三仙台的人潮;但有了人氣、以及知名度,集會所的部落族人手工藝品與風味餐飲的消費量,似乎仍然有限,看得出國人在生態旅遊的理念上仍然未提升。…之前路竹會與親子旅遊已數次到訪,可參考已發表在路竹會活動的相簿上。


文章標籤

劉憲宗建築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Paongaongan(八翁翁)意指山在兩溪所包圍之地,社名由此而起,為一處寧靜的山城小部落,並無特別的故事題材,純粹在省道台11線南下時,無意間看到部落入口大牌樓,被吸引進入,正好又驚見兩頭都市已少見了的水牛、以及一片整齊又稀罕的鳳梨園,更巧的是這兩樣的主人正好出現在家門口,剛好可以聊一下。


文章標籤

劉憲宗建築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Torik(都歷)阿美語是將東西綁好固定,或編織之意,舊部落在西側更高的山麓,日治時期被要求下遷便於管理、及便於農耕勞動,曾經是一處大型且日治時代以前即存在的老部落,目前花東海岸風管處所在廣大腹地,即屬於都歷部落的傳統領地,目前管理處服務中心大片戶外廣場與綠地,就結合了部落的活動需求規劃,中軸線且正對部落象徵意義的都歷山,假日特別安排部落表演與市集販售,實質結合部落社區整體營造發展;


部落由海岸阿美與卑南阿美混居,其中海岸阿美即來自於大港口部落。由於重視編織,月桃是都歷部落的生命之一,部落婦女們使用月桃葉編織出產品外,也使用月桃其他部位做成花醬與草鹽。此外,派出所上方水田中間有日治時代的神社,主體還保存完整,非常具有人文價值,也感受得到部落族人非常用心的在保存這座少有的小神社。

文章標籤

劉憲宗建築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省道台23線/富東公路/富里~東河上,進入部落後最顯眼的是龐大量體的道教東安宮/主祀五府千歲,不妙!可見漢化嚴重、部落文化已消退;反而是泰源幽谷上的群猴,成了對部落的最深刻印象。


文章標籤

劉憲宗建築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Et'olan(阿豆爾)即疊石為牆的意思或石頭很多的地方,為典型的卑南阿美族大部落,也是目前東河鄉最熱鬧的部落;部落內的新東糖廠、都蘭國中都非常知名;每回花東活動必來之處,FB相簿已記錄。


文章標籤

劉憲宗建築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