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同步發表在 FB/劉憲宗/網誌>

 

無論是景美水岸、或是花博園區的綠建築,自己都非常熟悉,利用這兩次受邀崇光社大低碳生活導覽的機會,特別將兩者結合;其中,台北花博知名度高,容易喚起大家對綠建築的注意,而景美水岸堤防則是自然的綠色建築元素,但絕大多數的台北人都不知道,因而成了少數愛好散步、慢跑、與單車族等戶外活動愛好者的專屬公園,是有幸、也不幸;

 

這兩次走讀,從捷運新店線萬隆站4號出口開始;

場景一:捷運出口正好就是大樓的”亭仔腳”/騎樓,是亞熱帶與熱帶地區建築物很需要的設施,遮陽、擋風、也避雨,趁20分鐘等人的時間,正好可以讓沒有遲到的學員認識亭仔腳的好處。

 

場景二:來到水岸堤防,樓梯上到堤防頂的平台,正好可以同時領略堤防內、外,也就是城裡、城外的強烈差異---建築高樓密集vs水岸空曠綠地!真是令人感動的畫面,但確有那麼多的人不知道堤防外的世界。

 

場景三:下到水岸,看見一整排、一整片的生態綠牆,以桑科榕屬的薜荔與葡萄科的爬牆虎/地錦為主要攀爬植物,兩者絕對是最佳的攀爬性綠牆植物,且薜荔的氣生根與爬牆虎的吸盤,在爬滿綠牆的過程中對RC牆面並不會造成破壞,大不同於纏勒植物之王的雀榕與島榕,根部會對建築體造成致命的破壞。此外,這段堤防位在景美的西端,上午10點以前有很好的遮陽效果,得以免去夏日戶外高溫的暑氣。

 

場景四:一樣在景美水岸,見到大片的透水綠地與土溝,非常自然的保水作法,大幅減輕河川的排水負擔;土溝除蓄水外,在有水、無水間也發展出不同的生態系,讓水生與非水生動植物可以交替成長。

 

場景五:水岸綠帶生長著構樹、血桐、青桐等先驅植物,成為水岸行水區高灘地上的優勢植物,是動植物很好的庇護所,而構樹如草莓班的鮮紅果實,更是昆蟲與鳥類喜歡的美味食物佳餚;這些陽性植物與生態綠牆、土溝、透水綠地等構成了很好的生物多樣性環境。

 

場景六:看見合法塗鴉牆,好大一片的白色底漆堤防RC牆,開放讓大家一展身手!…經過自己八年多來的觀察,這片塗鴉牆也是台灣經濟好壞的先行指標,因為當台灣經濟好時,牆面很快就被塗滿;且如果塗鴉的色彩豐富與飽滿,更表示經濟發展得非常佳,大家荷包滿滿。

 

場景七:永福公園;從景美水岸進入寶藏巖文創園區前有一條小溪,就沿著公舘蟾蜍山與觀音山腳,流入景美溪,就在匯流口處以生態工法新建設了這一處水岸休憩小區,也是解說生態工法的好場域。

 

場景八:南麓為寶藏巖文化園區;海拔45.5m的公舘觀音山本來與海拔128m的公舘蟾蜍山相連,於1921年日治萬新鐵路通車時,打通汀洲路三、四段間鐵道,才將兩山斷開,今日在汀洲路三段金門外島官兵連路處旁,通往寶藏巖巷道邊坡、與公舘圓環東南側的山壁大擋土牆,即自昔日移除山坡的痕跡,是很好台北南區的地方文史發展題材。

 

場景九:淡水線圓山捷運站2號出口花博公園綠牆,非常醒目,但不是生態綠牆,由盆栽在垂直鋼架上排排站立組合而成,白天需要人工澆水養護外,夜間也需要人工補充更換凋謝或受損的盆栽,只能說是寵物級的植栽,是有景觀綠美化功能,確是昂貴的綠化工程,更無生態與永續性。

 

場景十:FE塑膠屋,雖然在2009年花博籌備階段就打著環保與永續的理念,將市面上用過的寶特瓶回收再利用為建築外牆,標榜環境、生態與永續發展的理念;但結果是,重新再製造了一堆無法回收再利用的”新保特瓶”;該塑膠屋不僅不符合建築法防火要求、使用安全更加堪慮。在解說上,中山北路上的這棟花博龐大FE塑膠屋,成了綠建築與環境教育上最好的負面教案。

 

場景十一:花博綠色廊道,藉以連通美術館園區與新生園區,其實是遷就現況下非常勉強的動線規劃,但無論在當時或現在,在夏日艷陽高照下,確實發揮了遮陽與降溫的功能,大幅提高徒步穿越的舒適性,是不錯的綠構造方式。

 

場景十二:綠色廊道尾端大榕樹下木柵平台,下方規劃為活水生態水池,種植多種水生植物,加上上方的複層植栽綠蔭,大幅降溫的空氣可以作為建築進風來源,利用熱動力學現象、或空氣煙囪效應,可達道自然通風換氣功能。

 

場景十三:兩座燕尾與馬背屋頂的廟;燕尾是舉人以上的官宅、區隔於馬背的平民宅;同樣地,燕尾是神明的廟宇、區隔於馬背是鬼魂的陰廟;位於新生公園西北側的燕尾屋脊土地公廟---座北朝南、與緊鄰馬背屋脊萬應公廟---座南朝北,兩者是道教廟宇形式解說的好案例。對”台灣道教主要神明系統類比記憶組織圖”有興趣的朋友,可以上網搜尋本人建立的架構圖,相信會得到很大助益。

 

場景十四:花博夢想館是此次導覽的另一重點,也是課程的終點;花博夢想館是透過建築師人為規劃設計、與”重金”打造,該綠建築成了”高貴”與不可高攀的”建築貴族”,不免讓人對綠建築產生多金的負面印象;尤其,夢想館與未來館、天使館等綠建築群,當初均所費不菲,現在卻幾乎成為蚊子舘,令人如何連想呢?而夢想館最經典的綠屋頂、台灣最需要推動的綠屋頂,卻只能晾在那裡,禁止人們攀爬;真不懂當初花博花人民大錢打造的綠建築,目的又為何呢?

 

結論:由於課程主題是低碳生活與綠建築概念,故打從導覽一開始的捷運站出口”亭仔腳”起,便一直導入相關觀念與實際作法,最後抵達花博夢想館---一座人工化的綠建築時,反而不需要多加解說了。為了消除學員們可能對人造”樣板”綠建築產生疑慮,此回個人在低碳生活課程上,把重點放在向自然學習---向都市旁的水岸自然生態學習!因為,人們始終必須效法自然。

 

補充說明:

自己認為最自然與純真的綠建築是1997年完成的宜蘭縣政府、

最早讓自己感動的水岸是1993年整治完成的宜蘭冬山河、

自己最喜歡的生態綠牆是景美水岸堤防一大片綿延自然爬滿的植物牆、

自己最推薦的水岸單車道是碧潭吊橋~陽光橋~福和橋段的八字形路線、

而自己認為最壯闊的水岸單車道當屬八里水岸從八里大橋~到出海口路段。

 

附註:

150711+18崇光社大 台北地區人文的綠建築案例vs生態的水岸綠牆土溝走讀 說帖

主題:

低碳生活 景美水岸綠牆與花博綠建築

 

講師:劉憲宗建築師

 

課程內容: (1)建築綠化對低碳環境的重要性。 (2)建築綠化意義與回到自然。 (3)建物綠化可行方式 綠牆 綠屋頂 綠平台。 (4)建築綠化在於落實生態環境的永續發展。 (5)綠建築 綠構造 綠空間 綠環境 到綠生活。

 

進行方式: (1)走讀政府認證的現代綠建築。 (2)走讀與比對人造的水岸RC堤防,在經過數十年無干擾下,自然形成的生態綠牆,以及自然土溝,是綠建築的先行者與導師。

arrow
arrow

    劉憲宗建築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